壹豹企业网
客服电话:183-1823-4091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历史故事>>“毛遂自荐”很可疑
壹豹企业网提供最新企业资讯新闻、国内新闻、科技资讯、热点头条、企业品牌、民生焦点、行业报道、政策法规等内容

“毛遂自荐”很可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22   浏览次数:15255
核心提示:  我说的是毛遂自荐这个典故,不是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成语的意思通常被解释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如果仅是如此,则无所谓疑与不疑。典故却包括着毛遂这个从未被放入平原君赵胜囊中的锥子,因为自荐而与平原君及其亲自选定的文武备具者十九人一起去楚国求援,临场发力,颖脱而出的整个过程。我一直将这个典故与这个成语合

  我说的是“毛遂自荐”这个典故,不是“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成语的意思通常被解释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如果仅是如此,则无所谓疑与不疑。典故却包括着毛遂这个从未被放入平原君赵胜“囊”中的“锥”子,因为“自荐”而与平原君及其亲自选定的“文武备具者”十九人一起去楚国求援,临场“发力”,“颖脱而出”的整个过程。我一直将这个典故与这个成语合为一体,从众信之,从众用之,未曾对这个典故细加考察。

  近日细读《资治通鉴·周纪》有关文字,觉得“毛遂自荐”这个典故相当可疑,特别是在临场“发力”这个核心环节上。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的有关记载,原本就有诸多不合理处,司马光又省略了平原君赵胜为这次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救的谈判定下的基调,即“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以及有关细节,诸如“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和“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等内容,更加重了不合理的成分。

  平原君赵胜与楚王谈判未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责问平原君:“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谁都知道,谈判的成与未成,是谈判双方的事,毛遂责问平原君,是连楚王也一起责问了的,于是才有楚王与平原君的问答:问:“客何为者也?”平原君赵胜答:“是胜之舍人也。”一个平原君的“舍人”如此厉声责问平原君以及楚王,显然不合礼义,包括不合外交礼义,何况他是“按剑历阶而上”的,楚王“怒叱”毛遂:“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也在情理之中。毛遂两次说到“吾君在前”,却不问问自己,你在“按剑历阶而上”之时,可曾想到过“吾君在前”?你在厉声责问“何也”之时,可曾想到过“吾君在前”?将平原君陷于尴尬的,不是楚王,恰恰相反,倒正是毛遂。不妨以古论今,假如如今甲乙两国领导人谈判也是“日出而言,日中不决”,甲国随从中突然冒出这样一位“毛遂”,却又成何体统?

  楚王的“怒叱”,主要是因为毛遂的失礼之举,毛遂却硬将其归结为楚王“恃楚国之众”,并将话题扯到“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上去,用以说明楚王不能“据其势而奋其威”,这种冬瓜搭豆棚的牵强攀扯暂且不说,他用利剑威胁楚王,咄咄逼人地说“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简直就与当今之恐怖主义者挟持人质没有什么差别,还有什么成汤或文王的“仁义”可言?尽管平原君事先为这次谈判定下的基调中有“歃血于华屋之下”一言,但“歃血”之“血”并非楚王之血,更非楚王之命。至于“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云云,更与此前说的成汤之“王天下”,文王之“臣诸侯”不凭其“士卒”之众自相矛盾。

  公元前279年,即在此21年前,赵国的外交中有过类似的事。蔺相如随从赵王前去渑池与秦王相会。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鼓之”;蔺相如也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他明摆着想在渑池压赵王一头。于是蔺相如对秦王说:“五步之内,臣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毛遂之所为与蔺相如之所为却是形似实异。蔺相如说的是在“五步之内”以他自己的“颈血溅大(秦)王”,毛遂说的却是在“十步之内”剑指楚王要以其命相逼;蔺相如只为维护赵王与秦王会面时作为一国之君的尊严,毛遂却是以楚王之命要挟楚王派兵救赵。毛遂若是效蔺相如而为,却是东施效颦了。想想吧,你就是跟平原君去楚国借钱,也不能这样剑指秦王以命相逼吧,何况求楚国出兵救援赵国呢!类似这样的事,在此后31年,即公元227年,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荆轲倒是做过,他想以他“图穷匕首见”之匕首迫使秦始皇签下契约归还燕国的土地,但他明明白白地失败了,司马光称其所为“不亦愚乎”。何况此二者也只是“类似”,荆轲要的是对方归还,毛遂求的是对方借用。

  毛遂在十步之内剑指楚王时,除了责难与威胁,也算说了几句“理”,总的就是一个意思,白起与楚国战,三战三捷,这是楚国的“百世之怨”,连赵国都为之“所羞”,你楚王却当作没事一样,赵国与楚国“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明明是跟着平原君来楚国求救的,在毛遂的如簧之舌中,变成了赵国帮楚国复仇了。这样的“理”,能够轻易说服楚王吗?能使包括申春君黄歇在内的楚国君臣都心服口服吗?楚王之“唯唯”,楚王之答应“合从”,在“毛遂自荐”这个典故中,与其说被毛遂说服,倒不如说是被毛遂用剑逼出来的。然而。毛遂毕竟不能一直在十步之内剑指楚王,他既有以刀剑威胁楚王之举,楚王的“左右”以及卫士能听之任之而不对他采取任何措施吗?

  接下去的事更有些匪夷所思。史书这样记载:

  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以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则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这个谈判过程几乎全由毛遂左右,楚王对他惟命是从,楚王的左右亦可由他随意支配,他让人家“取鸡、狗、马之血”,人家就取“取鸡、狗、马之血”,连他的主子平原君赵胜都得听从他的安排了。平原君的其他十九位“舍人”,更不在话下,所谓“公等录录(即“碌碌”),简直就成了由他奚落的对象。

  平原君赵胜却因为有眼不识 “泰山”(即毛遂)而“不敢复相天下士”,还立马提拔毛遂为“上客”。这位让平原君“不敢复相天下士”的“上客”,在如此昙花一现之后,就销声匿迹,不见踪影。《战国策》原本就没有记载此事,《史记》与《资治通鉴》也不再提及这位“颖脱而出”的“不世之才”,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了,好不容易“颖脱而出”的毛遂,难道还去隐起来了不成?

  楚王确实“使春申君将兵救赵”了,而且将兵8万,但我以为,这绝不可能是毛遂“十步之内剑指楚王”的成果。由毛遂在十步之内剑指楚王达成的盟约,是不可能付之实施的。

  我甚至怀疑,“毛遂自荐”的毛遂,是否确有其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壹豹企业网的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社会资源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壹豹企业网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壹豹企业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wwwqy668net",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买家保障支持先行赔付
担保交易保障每一笔交易
实地验厂真实性并拍照取证
委托找厂5万家工厂等您下单
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 快捷方便
商城| 供应| 求购| 企业名录| 商务| 行情| 展会| 资讯| 招商| 品牌| 人才| 知道| 专题| 图库| 论坛|